Featured image of post 提升思考效率

提升思考效率

这篇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行动、环境和社交来提升思考效率,从而超越传统的思考方式

在探索如何超越思考本身这一深刻议题时,《思考如何超越思考》这本书给出了富有启发性的提升思考效率的方法,主要涵盖行动、环境、社交三个维度。

一、借行动之力,激发思考潜能

人类大脑并非独立运作的个体,其运转效能与身体状态、所处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紧密相连。通过行动激发思考,可尝试以下策略:

  1. 手部精细动作刺激:当我们专注思考时,借助一些手部小动作能够有效促进大脑思维。比如手持小键盘、按钮玩具,或者揉捏解压玩具,规律性地操作这些小物件,能为大脑思考注入活力。
  2. 顺应自然动作模式:人在自然环境中,动是常态。刻意保持静止反而需要不断向身体下达指令,这无疑增加了认知负荷,消耗大脑能量。此外,手势在思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研究表明,老师在教学时运用丰富且具体的手势,能助力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。
  3. 多元操作方式助力:写写画画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思考辅助手段。以我个人为例,我喜欢拿起笔和本子,边画边思考边表达,能够快速且高效地梳理思路。当然,在平板电脑屏幕上进行连续操作,同样能收获不错的效果。而进行如散步这类中等强度的活动,通过行动产生的节奏感刺激大脑,借助周边环境触发灵感,对提升创造力大有益处。
  4. 合理安排活动节奏:在休息阶段,充分放松身体是为下一轮高强度脑力劳动蓄能的关键。而在开启高强度思考之前,不妨进行一次实实在在的热身,例如出门散散步,让身体和大脑提前进入状态。

二、依环境之利,优化思考环境

环境对思考效率的影响不容小觑,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利用:

  1. 亲近自然,舒缓身心:仅仅在自然环境中停留一分钟,我们的心率便会逐渐平稳,呼吸趋于规律,大脑也随之放松。相较于城市环境,观赏自然景观时我们眨眼的频率更低,这意味着自然环境能减轻认知负担,减少精力损耗。谷歌的研究数据显示,办公桌靠近窗户的员工,不仅创造力得到显著提升,工作效率大幅提高,睡眠质量也更胜一筹,平均每晚比其他人多睡 16 分钟。在工位上摆放一盆绿植,同样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。
  2. 打造主场,增强自信:在工作环境中,布置一些个人熟悉的物品,能够营造出一种专属的主场氛围。当个体感受到所处空间归属于自己时,自信心与专注力会油然而生,工作效率自然得以提升。反之,在单调乏味的办公室里,人们容易产生归属感缺失的感觉,进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。
  3. 灵活构建空间:过多的交流有时会对创新产生抑制作用。因为当个体在公众场合冒险尝试时,难免会顾虑失败后他人的看法,即便他人未作评价,自身内心也会产生挫败感,这种无形的压力会束缚创造力。而在相对不受关注且具有仪式感的环境中,人们往往能感受到自身的力量,创造力也更容易被激发。因此,创造可灵活切换的环境至关重要。以学校为例,设置单人宿舍满足学生私密空间需求,同时配备公共图书馆、食堂和校园等场所,方便学生进行交流互动。概括而言,多接触自然、在工作环境中营造主场优势、构建间歇性合作空间与私密工作空间以激发创新,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思考需求。

三、凭社交之能,拓展思考深度

社交在提升思考效率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:

  1. 关联人际,简化概念:人类在思考抽象概念方面并非强项,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游刃有余。所以,当我们试图阐释复杂概念时,将其与人物关联是极为有效的方法。面对抽象问题,融入人的元素不仅能提升自身思考能力,还能让他人更迅速地理解。研究表明,相较于说明文,我们从故事中能够回忆起的信息要多出 50%。所以,尽可能地用故事来串联重要的抽象概念,能收获更好的效果。
  2. 身体同步,促进协同:以孩子们一起荡秋千为例,当他们的节奏达成同步时,后续玩耍过程中彼此配合的默契度会更高,在合作任务中也更容易相互协作。在开会场景中,大家共同聚焦于墙上钉着的设计图和文件等物品,让目光集中,能够激发共同思考,结合具象化元素使讨论更高效、更集中。在两人沟通时,采用身体同步的方式,比如一起散步或跑步,同样能促进思考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同步,能够实现思考同步,进而激发个体更强的思考能力。

四、实用建议,助力思考提升

为更好地提升思考效率,书中还给出了两条实用建议:

  1. 减轻记忆负荷:尽量将需要记忆的内容从大脑中解放出来,外化到外部世界,放置在易于找寻的地方,减轻大脑记忆负担。
  2. 化解抽象难题:把抽象的信息与人物、故事等具体元素相联系,降低大脑处理抽象内容的难度。
Last updated on Thu, Mar 06, 2025 13:37 +0800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